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一日电 题:周作人故居危房翻新引争议 专家呼吁不要破坏原有格局
中新社记者 于立霄
位于北京城西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的鲁迅、周作人兄弟故居正在拆除翻新,再度引发各界争议。为此记者采访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代文学专家孙郁先生,他认为八道湾周氏兄弟故居的;け嚷逞覆┪锕莞匾, 因为“八道湾故居的文化意义相当重大。”
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鲁迅曾住了四年,是《阿Q正传》、《呐喊》、《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诞生的地方,也是周作人直到一九六七年去世、终其一生的寓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名流胡适、蔡元培、俞平伯、刘半农等常去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与周氏兄弟谈天说地,院落大、房间多,谈兴浓时常常留宿于此。孙郁介绍说,北京大学东语系的建立、民俗学科的建立,以及《骆驼草》杂志、儿童文学、妇女文学、性心理学等都是在此孕育的,当时它成为京派文化的一个亮点。
记者日前到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看到,鲁迅曾当作书房的前院已被拆除,工人正在原址上用新砖新瓦建造新建筑,而后院一排客房也被翻盖一新,只有中院周作人一家的三间房屋、周建人的住处尚保存原貌。
张淑珍老人曾是周作人家的佣人,已经八十五岁的她至今仍住在后院东侧二间小屋。她告诉记者,五十五年前她搬进来服侍周作人与羽太信子夫妇时,整个宅院相当宽敞,这么多年由于住户竞相私搭乱建棚屋,现在已变成了一个拥挤不堪的大杂院。
曾有媒体报道,大院内现有三十多户人家,但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目前实际住家已达七十多户。这给大家期待已久的居民迁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学界早就呼吁应将周氏三兄弟的八道湾住宅保护起来,作为鲁迅博物馆馆长的孙郁也给国家文物局打过报告,要求将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改建为鲁迅博物馆的分馆,但因为搬迁资金有限,此事一再搁浅。
京城留存的名人故居多是砖瓦结构,七八十年就要翻新。据记者了解,此次翻新后院外面的高度、屋檐基本没变,但房子的细部都已和以前大不一样,施工队也不是专业的古建施工队。人们担心是否会破坏原有建筑风味?孙郁强调,周氏兄弟的住宅一定要按原图纸施工,修旧如旧,千万不要破坏它的格局。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主张不必保留八道湾周氏住宅。孙郁却认为周作人虽是个汉奸,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仍具有一定地位。孙郁说,;し疵婷斯示拥囊庖迤涫蹈匾,故居的保留至少可以让后人了解他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作为,也起到给人们警示的作用。
孙郁感慨道,八道湾故居有着太多鲁迅创作的痕迹,有着当年京派“文化沙龙”的美誉,值得成为人们凭吊、反思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