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凤凰卫视的两位王牌主持人吴小莉和杨锦麟,4日下午在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以“中国软实力”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软实力”或“软力量”,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十多年前提出的“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指一个国家用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吸引力影响别国的能力。
虽然“软实力”这个词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其内涵却是“古已有之”,即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人文化成”。“人文化成”源于《易经》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通过“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等手段,来安邦定国平天下。这也是汉语中最古老、最经典的“文化”概念。因此,把“中国软实力”理解为“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的力量,应该是不会错的。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强大,中华文化复兴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最近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美国有多达2400所学校准备提供中文课,中文师资却供不应求。为了缓解“教师荒”,美国教育部上周分别在华盛顿和洛杉矶举办了中文教学培训班,共有450名教师参加,盛况空前。8月3日,美国教育部长斯佩琳斯亲临在华盛顿举行的中文教师培训班午餐会,并在致词时对中文教师说:“看,你们正面临多大的一个产业!”
当今世界头号强国重视中文教育,固然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迹象,但距离约瑟夫·奈所谓的“软实力”还有一段距离。只有到了当代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引起外国尤其是美国的重视,甚至不得不学习的时候,才能说得上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
人文精神是一个文化的灵魂。打个比方说,没了斯巴达,对西方文明史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没了雅典,那么西方文明就“天不生雅典,万古如长夜”了。因此,中国人文精神的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前提,也是关键。
可喜的是,中国人文精神复兴的迹象也出现了。那就是,“国学”已经重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而且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栏目,不久前就专门开辟了“国学专题”;新浪网打造的“乾元国学圈”(circle.blog.sina.com.cn/g/qygx),汇聚了汤一介、庞朴、余敦康、李学勤等近百位顶尖人文学者,让他们在互联网上弘扬“国学”。
“乾元国学圈”的内容是什么,大家可以自己上网去看,我就不介绍了。这里,我想简单说一下,“乾元”是什么?“乾”是《易经》六十四卦之首,有开天辟地的含义;“元”出自乾卦卦辞中的“元亨利贞”。这是万物发展的四个阶段:“元”代表发生,“亨”代表成长,“利”代表成熟,“贞”代表消亡。到了“贞”之后,又会回到“元”,重新开始,不断循环发展下去。
抗战期间,中国哲学家冯友兰一口气写了六本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当时,他认为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已经发展到了最低谷,即“贞”的阶段,抗战胜利后就会复兴,因此提出了“贞下起元”的观点,还把这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
看来,“乾元国学圈”的建设者也有冯友兰的宏愿,可能也意识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阶段已经到来,因此才会以“乾元”为其博客圈命名。
不过,如果中国的人文学者们,仍然只是把“国学”视为“整理国故之学”,满足于传统经典的考据或注疏,那就没太大意思了。他们应该从旧经典中读出新东西,构建能用来指导解决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的新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要进入“贞下起元”的复兴阶段,取决于中国人文学者能否实践“旧学新命”。而没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淑世情怀,“为往圣继绝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张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