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富人就会有富学生,有穷人也就会有穷学生。这种由社会分层决定的校园分层,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与爱情。
江辉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家境不错,每月生活费有2000元。他同宿舍的舍友们有一些是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家庭条件不好。江辉说,他和室友关系开始恶化是因为饮水机问题,江辉提出购买,但其它人认为浪费钱。江辉只好每天都买大瓶矿泉水喝。
江辉觉得经济基础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品位是钱堆出来的,我不怪他们,但我决定下学期换宿舍,待不下去了。”江辉说。
清华大学的学生王维来自西部小城市的工薪阶层家庭,家庭条件一般。王维的三个室友家庭都很富裕。他们的手表不是“西铁城”就是“卡西欧”,而王维只有一块20多元在地摊上买的手表。
夏天很热,室友打算装空调,每人要摊1000多元。王维认为电扇也挺好的,一个室友不屑地说:“没事,我们3个人出钱,就当你是客人!蓖跷牧乘⒌匕琢。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志英领衔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课题组发现,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产生着深刻影响,而经济因素在指导学生的生活方式上起着基础性作用。
调查发现,来自工人、农民和下岗职工等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几乎集中在300至500元。每月消费1000元以上者,来自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大学生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来自自由职业、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家庭的大学生。每月消费支出3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以来自农民家庭的最多。
从教近20年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老师张世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中逐渐出现了贫富阶层分化,并且日益严重。
“有些家境贫寒的学生甚至变得性格古怪,有强烈的自卑感!闭攀老嫠怠
在调查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大多这样评价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个人生活大方,但自私,高高在上。”“不能对贫困者给以鼓励,反而嘲笑那些为生活奔波打工的同学!
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在评价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时,多使用“自卑”“孤僻”“内向”等字眼,认为“他们的终极目的太低,太庸俗化,只是挣钱、报父母恩之类,而没有挖掘自我潜能”。
面对大学校园里的阶层分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大学教育应强调平等公平,给每个人公平奋斗的机会。他说:“学校应该做榜样:不盖贵族楼,实行标准化教育,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视同仁。”
(来源: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