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6日电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日前在广州概括表示,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从广交会开始的。正是由于广交会在50年历史中从未间断过,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的交往也从未停止过。
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被人们形象地比喻成中国外贸的“晴雨表”。仅从广交会参展展品、采购商和成交额呈十几倍乃至数百倍的增长,就可以轻松地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崛起的整个历程。
广交会秘书长胡楚生以一个个事例和数据,描述了50年来广交会所扮演的中国对外贸易“晴雨表”的角色。
首先是贸易方式发生了剧变。胡楚生介绍,计划经济时代,客商都是跑着步来广交会抢货单,因为当时的货品都是由计委审批后,下到各进出口总公司,后者再根据各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进行分配式贸易,这是计划经济和外贸垄断下的一种贸易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位“老广交”回忆说,有一位外商来晚了抢不到货单,急得坐在展馆里面哭了起来。
其次是参加广交会的企业类型,从改革开放前的8家外贸总公司发展成为之后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参展主体。尤其是加入WTO后,生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参展比例迅速攀升,到百届广交会时已经分别达到55.07%和39.72%,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的多元化。
最后是参展商品结构的变化。1978年的广交会工业制成品只占总成交的20%;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日用消费品渐渐成为广交会的主角,其中前者占总成交的34%。再到2006年,机电产品所占比例已提升至40.3%。
据统计,50年以来广交会累计成交5488亿美元,目前一年两届的出口成交额约占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4。
胡楚生认为,广交会之所以能够50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社会都有这样的共识,即广交会既是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家的广交会。
确实,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而且更以其强大的开放示范带动效应,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史。(谢建超)